为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研究生学术素养,9月20日,材料学院研究生会于材料学院楼101举办 “求思德”学术论坛暨“走近科研”学术沙龙活动。本次论坛邀请到了材料学院李彬教授为大家做学术报告。
活动主题为“关于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李彬教授主要介绍了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讲解如何从基础科研走上实际应用。
李彬教授在电池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与学识,本次活动李彬教授从行业背景,技术落地,产品研发等方面做了深刻论述。李彬老师讲到,如今,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谓势不可当,而动力电池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备受瞩目。作为研究生,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而要努力实现从模仿到超越突破的转变,尤其要注重思维的创新与开放。例如,在圆柱电池领域,备受关注的4080 大圆柱电池,采用了极致设计的高镍加硅体系,这一创新举措使得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了 20%。同时,它结合了顶部与侧面冷却的设计,以及无极耳设计,不仅提高了散热效果,还使得制造效率增加了 30%,成本更是降低了 56%。这些创新成果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也激励着研究生不断探索新的技术路径。
李彬老师介绍硅基负极材料具有能量密度高、原料广泛、放电平台合适等诸多优点,因此被视作下一代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希望之星。在探索硅基负极材料的过程中,倡议研究生应该带着问题去思考,并以解决问题的思路去不断探索。要深入思考硅基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历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背后的原因。同时,还需要深入产业链进行交流,避免理论与实践脱钩。目前,产业化硅基负极的路线有很多,比如研磨硅碳、硅氧(预锂/镁)、气相沉积硅碳等。从硅氧出发,技术落地能够凸显其独特优势,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论证不同路线的优劣,深入挖掘高含量硅负极材料的未来前景。
从基础科研到产业化的过程中,李彬教授指出当前产业面临着诸多问题。这就需要研究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以取得更多的成果。未来,锂离子电池用硅碳负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前景十分可期。通过不断的创新与探索,一定能够在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在这里,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大家会将在本次活动中所收获的知识和启发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推动学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