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中心 返回旧版

姜鲁华/王敏团队Appl. Catal. B:原位构筑高稳定Cuδ+促进CO2电还原为C2+产物

以可再生能源电力驱动CO2催化转化为高附加值、高能量密度的C2+产物是实现温室气体CO2高值化利用的有效手段。Cuδ+是CO2电还原为C2+产物的活性位点,然而其在较负的工作电位下会被还原为Cu单质而丧失催化活性。非贵金属元素掺杂是稳定Cud+的有效手段,在众多含有非金属元素(N、P、S、卤素)的Cu基催化剂中,S因具有较大电负性且有望稳定Cuδ+。但已有的研究中,S主要存在于表面并且表面S的逸出会破坏催化剂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其较差的CO2电还原(CO2RR)性能。此外,由于表面S对*OCHO(HCOOH的中间体)中间物种的吸附能力较强,而对*COOH(CO的中间体)中间物种的吸附能力较弱,大多数含S的铜基催化剂在CO2RR中的主要产物是HCOOH。不仅如此,非金属掺杂的铜基催化剂在CO2RR过程中会发生结构重构,揭示催化剂活性位点-性能关系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泰山学者姜鲁华教授团队在电催化CO2还原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In-situ construction of highly durable Cuδ+species boosting electrocatalytic reduction of CO2to C2+products”为题,发表在国际环境催化领域TOP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上(影响因子20.3)。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5434。该工作以青岛科技大学为第一单位,材料学院硕士研究生王瑾绣为第一作者,材料学院王敏副教授、姜鲁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脱永笑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本研究通过原位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原位拉曼光谱以及一系列非原位光谱和显微结构表征,阐明了Cu2OSO4@CuO在CO2RR过程的结构重构。结果表明Cu2OSO4@CuO被重构为高度稳定的体相S掺杂的Cu2O@Cu。重构后的Cu2OSO4@CuO在CO2RR中表现出卓越的C2+产物生成性能。–1.4 VRHE时,其C2+的法拉第效率(FEC2+)达88%,分电流密度达到–609 mA cm–2。原位ATR-SEIRAS和DFT计算表明,Cu2O有利于生成*CO中间体,而S的掺杂进一步调节了Cu2O中Cu的d带中心,促进了*CO和*COH的脱附和迁移,从而促进了C-C偶联反应,提高了C2+产物的生成。这项工作突出了在电化学条件下催化剂重构的重要性,揭示了重构催化剂与CO2RR产物选择性之间的内在关系,并为提高产物选择性提供了一种简便的策略。

以上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等项目的资助。